最近狂k了幾本書,覺得真有意思,上來與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首先是氣的樂章與水的漫舞,從我推薦的部落格中[原來給你頓悟的快感]中得知,作者是物理學碩士及神經科學博士也對中醫有深入的研究,其中提到西方醫學都以流量理論來思考人體的血液循環,而遇到瓶頸,而發現{共振}理論可能才是血液循環的合理解釋,可是這一項並非新發現,而是中醫中治病的原則,就是[氣]的概念,以把脈體會脈搏的振動來探知氣的變化
如果以人體的生理運作為一篇樂章,其中氣就是他的旋律,而運用現代科學發明新式儀器還能分析出數億種脈象,來超越中醫的成就。
水的漫舞探討水腫與老化的關係,氣不足則水起,水排除則氣至
因為是向同事借來的書,所以就花了幾天快看,沒想到有所收穫就自己也買一套。
在網路購物時,為了省運費,也就順便看看有沒有其他需要的東西,看到一本書連人體使用手冊的吳先生都佩服的醫生,那我倒要看一看,就買了[求醫不如求己]。
求醫不如求己這本書運用簡單的方式,教大家從自己身上去找生病的答案,以往我們認為生病是因為感染病毒或病菌,所以常會聽到[都是你傳染給我的],[到學校一起上課容易受到同學傳染感冒],都向外去找答案,真相是----------------病菌只是再找天然的棲息場所(病組織),而不是做為病組織的起因,細菌何罪
其中一段話更有意思,吾生也有涯,而學也無涯(應取自莊子),學習不是積銖累寸,而是舉一達百,飲半盞當知江河滋味,拾一葉盡曉人間秋涼,說的真好,看到這兩句話,不由得我在早上五點馬上拿出電腦將其分享,如果知識用學的那就太慢了,常有時推薦別人看些書,而得到反應是不太能體會,我倒也不奇怪,因為個人生活體會不同,可是一反想,如果有人(老師)推薦你看某本書,如果你看不懂,為何不去問他,他體會什麼?自己消化不良,請別人先消化一下(如果他有時間及意願),不是很容易嗎?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先知後知都是知,沒什麼高下,但是不要懶得消化,而使消化功能退化。
後記,在搜尋資料時看到有人批評大塊文化編排水的漫舞這本書留太多空白了,似乎不太環保,這是一個觀點,無關對錯,只是我在[求醫不如求己]看到另外一句話,學習總要在文字之外讀文章,古人讀書多眉批,總是要舉一反三,空白處正可以寫下心得,空白,不正也有它的用途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owei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